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染发剂检测方法有哪些?染发剂的检测标准和方法综述
染发剂检测方法有哪些?染发剂的检测标准和方法综述
  • 28次
  • 2025-01-24

  目前染发产品中使用最多的是间苯二酚、对苯二胺、对氨基苯酚、间氨基苯酚等染发剂,其中对苯二胺为黑色产品的染料主体,间苯二酚为褐色和棕色产品的染料主体。使用单一染发剂原料的产品比例已逐渐减少,复配使用更为普遍。2017年中国染发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50亿。随着《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正式实施,其所规定的75种准用染发剂与之前《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的93种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测试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染发剂检测报告。


  染发剂有害物质


  染发剂尤其是氧化型染发剂中一些成分是有一定的安全性风险的,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使用染发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潜在危险已经暴露了出来,例如芳香胺类和苯酚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敏、致突变性和其他潜在的毒性。染发剂中一些化学物质可能引起局部皮肤或全身过敏,产生炎症,或经皮肤被吸收,引起皮疹和使肝脏受损害,吸入其粉尘可引起过敏、鼻炎、支气管炎、发烧等不同的病症,还可引起肝脏和泌尿系统的损害。


  科学家对职业理发师美容师与肿瘤发病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长期接触染发剂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具有潜在危险性。美国癌症学会曾对1.3万名染发妇女进行调查发现她们患白血病的概率是未染发妇女的3.8倍,患淋巴瘤的机会增加70%,我国也有染发剂导致白血病皮肤癌、膀胱癌的报道。


  因此频繁使用染发产品带来的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染料成分的安全性日益受到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重视,各国都对染发剂进行了风险评估并对其使用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限制。《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表7中列出了染发类化妆品中准用的75种染料,并明确了它们的限制使用要求和标签标注规定,对于某些原料,还需标注警示语,对某些个体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应按说明书预先进行皮肤测试,不可用于染眉毛和眼睫毛,如果不慎入眼应立即冲洗,专业使用时应戴合适手套等。上述规定表明国家对于染发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视的。如今,染发剂引起的过敏性皮炎的概率远比十年前低,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染料和偶合剂的纯度提高,而且染发产品的配方设计更科学,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也不容乐观。仅2018年1-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监督抽查公告中有14次涉及染发产品,通报了776批次产品不合格,主要涉及染发剂含量超过规定限值、检出批件未标识的染发剂、未检出标签标识的染发剂、标签与批件不一致等,考虑到目前的检测标准还不能涵盖所有的染发剂,实际不合格的产品可能会更多,因此对于染发剂的监管仍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染发剂检测标准和方法


  鉴于染发剂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近年来对染发剂中染料成分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倍受关注标准和文献中报道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国外针对染发产品的检验标准较少,有欧盟82/434/EEC中的“染发剂中部分氧化着色剂的定性和半定量测定方法”和“香波和发用品中间苯二酚的测定方法”等,但发布的时间早,采用的技术较陈旧,对于复杂组分难以有效地分离,且同时能测定的组分不是很多。


  中国先后建立了多个染发剂检测方法标准,涵盖了过半的染发剂,包括:GB/T 24800.12-2009《化妆品中对苯二胺邻苯二胺和间苯二胺的测定》;QB/T 1863-1993《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SN/T 2110-2008《进出口染发剂中2-氨基-4-硝基苯酚和2-氨基-5-硝基苯酚的测定方法》;《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的“对苯二胺等8种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碱性橙31等7种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对苯二胺等32种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5824-2018《染发类化妆品中20种禁限用染料成分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由于标准的制定过程规范,测定方法都通过了多家机构的验证,特异性、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因此检测机构、企业在检测染发剂时只要是标准中所包括,一般都会优先选择使用标准方法。对于标准上没有的,再考虑自行建立测定方法或者参考文献报道的方法。